核心提示: 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时值教师节,记者采访到了这样一群人——我校宿舍管理服务中心员工,力图为他们“立传”,刻画他们“勤”深意重的人物群像。
在大学,有辛勤耕耘的专业老师,也有躬耕一线的管理技术人员,更有坚守服务一线的普通员工。
第十次党代会指出,要“大幅提升专业化服务保障能力”。后勤管理服务队伍作为服务师生最重要、最直接的群体,践行“不登讲台的老师”的承诺,任劳任怨、躬耕一线。
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教师节期间,记者采访到了这样一群人——我校宿舍管理服务中心员工,力图为他们“立传”,刻画他们“勤”深意重的人物群像。
“留学生的好朋友”——张保廷
登上扶梯、换完灯泡、利落收尾,这是68岁楼管张保廷帮助留学生的一个瞬间。五年如一日,他成了荟十二300多名留学生们心中的好朋友。
2015年接手荟十二的管理后,张保廷面临的最大困难便是语言。在英文零基础的压力下,他毅然下载了“有道翻译”,年逾花甲开始了自学英语。从连比带划、连蒙带猜,到如今熟练地使用钥匙、灯管、厕所、水电、卫生等简单英文词汇沟通,学习之余,老人也收获真诚沟通的快乐。
如今,只要是认识他的留学生,即便在马路对边也会给他一个挥手问候以示友好,留学生返校遇见张保廷,见到久违的张保廷,他们会来一个大大的“熊抱”,让他感受到真挚的友谊。来自越南的留学生阮文朝与张保廷结下了深厚友情,2019年春节,张保廷赴河内游玩,阮文朝从800公里之外来到河内作免费“向导”。
张保廷和留学生合影
寂静的雨夜,荟十二楼下伫立着一个老人。这不是简单的等候,张保廷花白的头发是晚归学生的一大慰藉。11点之后,甚至过了凌晨,待到大部分留学生都归来时,他才安心睡去。老人的话不多,但在所有留学生心中,他无疑是最温暖的存在。
“叮咚——”这是最常见的手机提示音,但在老人耳中,却是学生诉求的信号。为了及时解决学生们的困难,他添加了80%以上留学生的微信。手机一振,他便知晓哪个寝室需要维修水管,哪个寝室需要帮助。“我希望我能在学生有需要时,第一时间出现,即使我帮的忙十分有限。”老人无不感慨地说。
工作之余,张保廷酷爱书法,经常组织楼栋文化Party。在2018年端午,他组织学生们包粽子,因此,逢年过节时包饺子、做月饼也成为了留学生心中的美好回忆。
荟十二是一个独特的地方,留学生集中住宿区,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不同面孔的学生在一起,他们有的拖家带口,信仰不一、风俗迥异,但他们又生活在这个有趣的环境。而楼管张保廷或许就是这个友好氛围的亲历者和建构者。
“把爱放在制度里”——朱银秀
朱银秀走进办公室的时候,记者只觉如沐春风。恰逢梅雨季节,门外的凉雨却丝毫不影响屋内的温暖。朱银秀人未落座,笑意便染了三分。
只听她道:“我可是最严格的宿管。”
说起严格,她的脸上却是藏不住的温柔。说晚归制度,她让晚归女生写检查,以家长的身份同学生交心;说钥匙不外借的要求,她以“强硬”手段让学生培养出门带钥匙的习惯。在大部分同学眼里,她几近苛刻、不讲人情。可她自己明白,这样做只是为了确保安全。
谈到这些,她眼中闪过泪花:“她们也就是些孩子,我干嘛非得较劲?这么规定也不过是在乎她们的安全,晚上女生在外头不安全,晚归检讨也就是图个安心。再说钥匙,每个寝室的钥匙都连在一块,借走了的那段时间万一其他寝室有突发情况可怎么办?”
毕业季,朱银秀和荟14的同学合影留恋
在华农的五年里,她戏称自己的经历是“半路出家”——原先是荟五的阿姨,之后调到了荟十四。从大三再开始接管,原先在荟五的那套制度引来的是深深的误解。时不时的投诉、背地里不满的声音,都让朱银秀心焦。可她却不气馁,用独有方式化解矛盾——“祝学业有成、前程似锦”“心想事成”这些简单的祝福贺卡,在元旦汇成了370间寝室的靓丽风景。在送出祝福的雪夜,女寝362为她写下回赠:下雪天不冷,感谢有您。
阿静(化名)是荟五的一位普通学子。每天三点一线,踏踏实实做事。但是,内向的性格,加之四面八方的压力却足以让这个普通的小姑娘全线崩溃。
5月的一天,她逃课了,站在荟五楼下,她迷茫的像个儿童。
不远处,有一双温暖的眼睛正注视着她。这双眼睛的主人——朱银秀见小姑娘情绪不对,赶忙带她去散心。“你看,这桃花开得多旺!”朱轻轻开口,“一时的迷茫不算什么,每个人都会遇到压力,出来散散心,看看风景也好。”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静静的陪伴,小姑娘终将积郁化作泪水倾泻。对上朱银秀那双温柔的眼,阿静将感动悉数珍藏。
“快快快!”每逢毕业季,荟十四的楼栋里就会传来急促奔忙的声音。朱银秀和她的团队正举着各式清理工具打扫每个房间,以供暑期夏令营和新生入住。有条不紊地清理、动员家庭的力量、清晰的分工……这些,都是荟十四能够最快完成任务的秘诀。朱银秀的严格,体现在每一间房的清理过程中。
严格,不过是爱用制度作的伪装。在朱银秀这里,管理是严格的,而爱,也被放在制度里。
“他们如同自己的孩子”——肖东斌夫妇
深夜,荟六的某间寝室里传来阵阵细微的呻吟。阿文(化名)苍白着脸,正打算起身寻找胃药。她是胃病的长期患者,但只要吃了药,这样的疼痛难当也就会缓过去。可是这次,剧痛却没有想象中那样易消。
“哐当——”杯子碎落的声音,惊醒了室友。室友们起身,不知所措地看着脸色苍白的阿文。恍然之间,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赶快打电话给肖大爷!”
随后赶到的肖东斌夫妇赶忙将阿文送去陆军总医院。直至清晨辅导员的到来,肖氏夫妇才敢安心睡去。但在二老看来,这不过是细微之事:“只是帮我们能帮的忙而已。微末之事,不足挂齿。”
2019年的元月,和大多数华农学子一样,荟六的学生们匆匆忙忙地准备着期末考试。大雪纷飞时,冷却的,可不止是温度。小依(化名)枯坐寝室,在打了告别电话给父母后,她决定在此刻、在荟六的六楼了结自己的生命。
“已经没有人会相信你了,你还在眷恋什么?”小一自嘲地笑笑,前脚已经踏向了半空。
千钧一发之际,一双粗糙的大手环住了小一的腰,将她从死亡线上拉回。小一回头,看见肖阿姨惊魂未定的表情。
连日来的委屈,在看到肖阿姨的那一刻喷涌如泉。小一圈着自己的膝盖大喊:“根本没有人会相信我!”
肖阿姨轻抚着小一的背,柔声道:“阿姨信你啊。”
奇异的温暖袭上心头,小一忍不住回道:“我也只信你,阿姨。”在天寒地冻的楼顶,小一突然觉得,这个世界原来还有这么多美好值得眷恋。
曾是中学物理老师的肖东斌深知“曲线救国”的重要性。自接管荟六始,他就建了楼栋群,方便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肖东斌夫妇为宿舍走道换灯
“为什么天天搞装修啊,烦死了!”
“就是就是,为什么装个窗户还要分两天?”
“那个师傅也太不讲卫生了,穿着拖鞋就走进寝室!”
暑假的翻新工程让荟六的楼栋群里抱怨声一片,肖东斌生怕学生与施工队产生激烈矛盾。于是,他请教施工队,在楼栋群里给出了解答。
“安装窗户需多道程序逐步施工,以确保项目安全稳定,还请同学们多多包涵。另外,施工队的师傅不会再穿拖鞋进寝室了。”
之后,荟六的翻新工程顺风顺水,没有抱怨也没有矛盾。肖东斌夫妇深知,建立对彼此的尊重才是对学生给与关爱的坚实基础。夫妇俩视荟六所有孩子如己出,将爱渗透到每个孩子的生活中。
“精疲力竭也要坚守”——宿管群像
宿管的工作有时得不到理解。
没有执法权,宿管遇到了问题后往往处于配合从属的地位;由于与学生紧密接触,学生的诉求往往首先对准宿管。工作多、任务重,再加上时不时的不快,宿管们渐渐心力憔悴。
通勤人员的工作量究竟有多大?
五年来的三次大搬迁及荟一至荟十二的瓷砖工程等全数由原后勤集团负责。三次大搬迁包括荟四荟五大搬迁、博三大搬迁、博八博九大改造及博园区家具整体更换。
如今的宿管中心共管理34栋楼,服务学生达26000余人、宿舍7700余间、管辖后勤服务人员住宿1000余人;宿管中心现有员工有136人,其中19名管理者、4名维修人员、22名保洁员和91名楼管员。
同学们给楼管阿姨书写的贺卡
如此庞大数据的背后,是所有通勤人员的坚守。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宿管中心都要收到20000余次的报修。而四名维修人员在如此庞大的数据前显得微不足道,但是他们确尽心尽力、加班加点完成报修任务,从无任何怨言。
学生个性化需求不断增长,而宿管中心却长期处于不被理解的地位。引驻的太阳能热水公司经营不善,导致冬日里热水供应不足,但是不明真相的学生们往往将此类事件归结于宿管管理力度不够。因而,与学生建立好沟通的桥梁显得尤为重要。另外,与相关部门的联动已然成为所有通勤人员心中的诉求。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或许,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师者,但他们确乎又躬耕在育人一线,做着细节而又重要的工作。
他们的故事还未写完……
短评:
34栋楼、7700余间寝室、26000余名学生,这个体量对于宿管人来说,工作压力是巨大的。
好在有张保廷、朱银秀、肖东斌这样的一线楼管,他们事无巨细、任劳任怨,视学生为己出。他们对学生的关照和关爱得到了普遍认可和尊重。
随着商品社会中的“维权”“投诉”“差评”的浸染,以及信息社会带来的渠道畅通,后勤保障在高校中工作难做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处于风口浪尖的后勤服务窗口,动辄被推向舆情“黑天鹅”漩涡。
这个问题值得深入反思。
一方面,同学们的正当诉求应举全力得到满足,新时代,唯有摒弃“管理思维”“惩罚心态”,埋头做好服务,方才不负“不登讲台的老师”的称号。
另一方面,作为接受服务的同学们,也应涵养和平沟通的心态,“一言不和就投诉”,小事放大,这从根本上与大学素养是相悖的。
情绪是共生的,也许,服务好可以得到尊重,亦或许,平和沟通也可得到点赞。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归根结底,后勤服务保障应该以第十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自我剖析、流程再造、科学规范,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老老实实服务、勤勤恳恳服务、创新前瞻服务。
如是,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皆育人的氛围便会蔚然成风。
(本文作者系学通社记者毛文赛 校新闻中心记者 川竹 审核人 陈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