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北京餐厅团队在教育部服务至今已近两年。在这两年里,北京餐厅团队七个班组的八十多位兄弟姐妹紧密团结,用心感受着七百多个日夜的艰辛和收获,用心思索着一万七千多个小时的奋斗与追求,用心承载着一百万分钟的责任与使命。在这两年里,虽然没有经历金戈铁马的峥嵘岁月,但他们却有着山一般的壮志豪气,火一般的热血激情。虽然没有驰聘疆场的丰功伟绩,但他们却始终默默奉献在机关后勤餐饮服务的主战场,笃初心、守使命,共同编织无数难忘的故事,可谓岗位平凡,使命不凡。
“半军事化”管理,打造有执行力的团队
北京餐厅团队于2016年11月3日成立,2017年1月12日,华中农业大学顺利承接教育部机关餐厅,承担了教育部全部司局机关干部的就餐服务保障工作。
对整个团队来说,刚来北京的三个月是最“难熬”的。一方面,集团提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要求,大家感觉压力非常大;另一方面,来北京工作的同事大部分都是南方人,没有在北方生活的经历,加之又是冬季,好多人出现了腹泻、发烧、嘴唇干裂等水土不服的症状。
如何完成预期目标,在圆满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充分展示华农后勤人的良好形象?经过实践摸索后,大家认为,破解难题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以共同信念强化团队凝聚力,以高效管理提高战斗力。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北京餐厅团队推行了两项制度。一是落实“6T”实务管理法,做到天天安防、天天整理、天天清洁、天天规范、天天检查、天天教育;二是实行晨会例会研讨会制度。
每周一上午是全体员工晨会,由餐厅管理员组织召开;周二至周五为班组晨会,由六个班组的班长组织召开。晨会上通过传达工作、列队训练,提高团队政治思想觉悟,激发爱岗敬业精神,增强组织性和纪律性。
每周日晚上举行核心团队碰头研讨会,探讨解决菜品、日常管理、内部调整、活动策划、落实上级部署任务等重要工作与问题;每个月最后一周周日晚上召开骨干研讨会,重点对当月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总结,共同讨论工作中的难点问题。
团队的发展离不开带队的人,饮食服务中心总经理周守君,生活中经常带着大家一起铲雪,一起娱乐,一起搞活动。但是在工作上严肃认真起来连周边的空气都可以凝结,他经常跟大家强调,一定要有规矩、有底线。郑兆成被大家亲切喊为“郑妈”,他最大特点就是闲不住,尤其是爱管“闲事”和小事,餐厅里有什么事情,大家也都喜欢找他。经过一个多月的强化训练,一进餐厅就能见到动作规范、热情打招呼的服务员,鲜亮的着装,暖心的问候让人倍感亲切。
干净的地面,从拿着拖把敬让在一边的保洁阿姨身边走过,走到二楼用餐大厅,把台卡、调料盒、纸巾盒摆放整齐是服务组每餐必须的工作。
红案切菜同事手中的菜刀铿锵有力,错落有声。女同志一点都不落后男同志,她们择菜、切菜,并时刻保持厨房地面干净整洁,把基本的保障工作做好。然后你会听到白案房里包饺子、蒸饭、切红薯的同事的笑声,一点儿也看不出他们每天3点钟起床的疲惫。
这就是北京餐厅团队工作的简单缩影,每天都是如此。北京餐厅所有人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坚守信念,严格要求自己,默默地工作着、奉献着,把每天当作第一天。
精益求精,是北京餐厅人的工作态度
两年来,北京餐厅团队经历了很多大事,比如,先后承办了全国教育大会的会议餐、年货售卖等大型活动。期间,让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筹备各地区特色菜交流活动。
当时,有就餐老师提出希望餐厅推出一些新的花色品种,可团队只有正宗的湖北菜师傅,没有精通其它菜的掌勺大师傅。怎么办?这个难题一时急坏了大家。
后来在例会上,有人提出,足球队都可以请“外援”,咱们也可以请“外援”呀。团队领导一听,非常好呀,一方面可以满足用餐老师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交流技艺呢。
“舰行万里彩云归,劈风斩浪迎朝晖”。通过各兄弟院校的技术支援北京餐厅先后推出了鲁菜、山西面食、新疆菜、闽菜、湘菜、红色菜等110多道具有地方代表性的经典菜品,受到了教育部机关老师的一致好评。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大家认为,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集思广益,万众同心,就一定能把工作干好。每个人也都在工作之余上网学习,收集菜式资料、学习服务礼仪等,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代表的是华中农业大学,要卯足劲把工作做到最好,给学校添光彩。
为了防止在拖拉椅子的时候发出刺耳的声音,团队在餐厅所有椅子的四只脚上穿上塑胶套;为了分流回收餐盘的人群,缓解用餐高峰老师排队的情况,团队把餐车从靠墙的位置移到了两根承重柱的中间;在回收饭菜的不锈钢餐车表面加上了用旧的胶垫,减小在磕倒餐盘时发出的金属声音;在洗手池旁设置了漱口水杯,方便老师们在用餐后清洁口腔,现在漱口杯的使用率已经达到85%以上。此外,团队利用餐桌上的台签制作养生知识和菜品宣传,首次推出“安全卫生、包装精致、高性价比”的净菜出售服务项目,受到老师和部领导的好评。
“用心做好服务、精益求精,这是我们应有的工作态度”,团队成员无一不深切体会到,只有继续发扬精益求精的精神,坚决摒弃过时的旧方法,冲破固有思维,才能让工作中的各种新鲜活力充分迸发出来,才能进一步做好教育部机关餐厅的服务保障工作。
感恩华农,让每天都遇到最好的自己
“华农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大家说,一生最难忘的事是北京餐厅同事间的相濡以沫,同甘共苦。两年多的时光,让大家成长,让团队成熟,让温暖和充实始终流淌,让彼此之间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红案班组的汪玲,老父亲在老家麻城意外摔倒,颅内出血,医院下了紧急病危通知,请家属马上到医院。出事时,正值北京餐厅最繁忙的时段,汪玲知道工作上离不开,一直没主动请假回家。
细心的晁班长发现,那段时间汪玲经常一个人在寝室,像是有心事,便安排同事与她谈心。在得知汪玲家中出现变故后,晁班长向北京餐厅领导进行汇报。餐厅领导一行立即看望慰问了汪玲,当得知她父亲做手术花了17万元,便送去了慰问金。
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汪玲敞开心扉,慢慢从变故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她在日记本上写到:
“朋友的不解,家人的埋怨,使我有些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我也曾因此退缩过、彷徨过,但当我看到身边的同事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满腔热情的努力工作,他们对后勤服务事业的衷心与执着,深深吸引了我。工作的体验让我感受到了饮食人奋斗的艰辛和成长的快乐,领悟到了顽强拼搏和坚忍不拔的真正含义,更深深地理解到北京餐厅人身上所特有的敢于吃苦的品质。”
其实,像这样的故事,在北京餐厅人中还有很多。
一楼红案班组组长晁卫峰的妻子手术,依然坚守在这里;丁勃的妻子生小孩,他也未曾离开工作岗位;余茜、刘洋为了北京的工作把婚期推迟了一年,年轻妈妈陈敏的小孩在哺乳期就来北京工作......
保洁班组成员的平均年龄都在45岁以上,这个班组的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事没事,交给我吧”。她们都是普通的保洁员,双手要泡在洗刷池里1个多小时,第一天工作的同事,不到一天下来手上就出了十几个小水泡,很多人拿了创口贴简单包一包、还没来及消毒涂药就忍着痛继续投入到工作中去了。
他们就这样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一天、两天、三天,手上的伤口结了疤又挣开,挣开了又合上,成了老茧。每天做着最脏的活,但是却露着最灿烂的笑容。作为普通的保洁人,她们有动力、有目标、有责任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始终如一。
两年多来,北京餐厅团队始终把“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服务至上,保障有力”这十六个字的服务宗旨牢记心间,始终以实际行动踏踏实实践行着“北京餐厅精神”。
德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曾说:“回忆就像剥洋葱,每剥掉一层都会露出一些早已忘却的事情。层层剥落间,泪湿衣襟。”
或许,在收起行囊时,大家会依依不舍,会泪眼婆娑。两年来,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亲如兄妹的情谊,不仅仅是更上一层的工作能力,更不仅仅是高效的管理经验,我们还收获了一种“精神”,一种不计较个人得失只为团体争荣的“北京餐厅精神”。两年的工作接近尾声,我们无暇顾及个人情感上的波动,我们心里只有一个弦就是:只要我们在这里工作一天都要继续做好保障工作,在这里工作一小时都要践行北京餐厅精神,在这里工作一分钟都要保持饱满的工作激情!不忘初心,保证圆满完成任务。坚守使命,永树华农后勤形象。
平凡的北京餐厅人将会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将继续发扬北京餐厅精神,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许多的坎坷和难以预料的困难,但只要全体后勤人团结一致,携手共进,就一定会筑起一座后勤服务的坚强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