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国情世情的变化,在继承外交大政方针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务实管用的外交战略论断和指导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对今后5-10年的中国外交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提出“中国梦”理念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中国梦”这一重大理论。其后又在不同场合不断的充实、发展和完善。
“中国梦“理念是在中国从大国向世界强转变的特殊历史时期提出来的。今天中国的历史方位可以用三个“从来没有”来概括:一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二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三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备了重新成为世界强国的条件。从全球角度看,全世界也都关心中国发展的未来,关心中国将会如何同世界其他国家打交道,这是中国需要回答的一个很现实的课题。
“中国梦”念从三个方面解决了世界如何看中国的问题:一是“中国”梦用通俗的语言明确了中国的发展目标,即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实现民族复兴的梦想,阐释和淡化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崛起过程中的政治和战略意义,使外部世界更容易接受中国的发展、壮大、崛起;二是强调“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百姓的梦,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既突出人本色彩,也突出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理念;三是强调“中国梦”与各国人民的梦是相通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体系了中国发展的和平性包容性,倡导的是中国发展的机遇论和共享论,既有利于减少“中国威胁论”的负面影响,也有利于世界各国欢迎中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作用。
丰富和平发展思想
中国的发展影响着世界力量的对比,带动大国排位的座次频繁调整。未来几十年对于中国而言既振奋人心,又充满风险和挑战。“行百里者半九十”,只要还没有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中国的发展就不是不可逆转的,随时可能发生转折。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重要意义,就是警示全党、全国、全军,要维护好、使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力争以和平方式完成国际力量对比的大调整。
和平发展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党和国家的意志。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在三个方面丰富了和平发展思想:一是指出新形势下中国走好和平发展道路的关键在于实现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和互利共赢,化解中国发展与外部世界的摩擦和冲突的钥匙就是互利共赢;二是明确提出其他国家也要与中国一起共同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和平发展的新探索、新思考,也体现了中国外交战略态势的进取和主动,同时也是对热衷于干涉其他国家内政发达国家和军国主义势力抬头的日本的一种不点名批评和警告;三是阐明了走和平发展道路与维护国际利益的辩证关系。和平发展并不意味着放弃国家的正当权益,中国不惹事,但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中国会拿核心利益作交易,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提出坚持正确义利观
2013年,习近平作为国家主席的首次访问去了非洲,访非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了义利观的重要思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中,习近平提出把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作为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外交工作尤其是做好周边和发展中国家工作的指导思想。他指出:义,反映的是我们的一个理念,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国家的理念。这个世界上一部分人过得很好,一部分人过得很不好,不是个好现象。真正的快乐幸福是大家共同快乐、共同幸福。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利,就是要恪守互利共赢原则,不搞我赢你输,要实现双赢。我们有义务对贫穷的国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有时甚至要重义轻利、舍利取义,绝不能惟利是图、斤斤计较。
在这之后,习近平进一步把义利观的思想放大、发挥,强调在外交工作中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到人的心理边去;在政治上秉持公道、正义,坚持平等相待,遵守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那些长期对华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考虑对方的利益,要见利思义,必要时舍利取义,绝不能唯利是图,斤斤计较。这是对义利观的进一步阐释。
正确对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重视道义与责任,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鲜明特色。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对我们在新时期外交全局中统筹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兼顾本国利益和他国利益,增强道义感召力和国家软实力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随着中国总体实力的上升,客观上也要求我们加快向大国和强国外交转型,为国际社会更多地主持公道正义,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