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里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以服务育人为根本宗旨,一丝不苟、默默奉献,努力做好学校的接待服务;有这样一个团队,他们将“家和”融入学校文化体系,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努力给予华农师生家一样的爱与温暖,他们就是华中农业大学后勤集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团队。这里既有工作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超的老前辈,也有受过高等教育、朝气蓬勃、富于创新和拼搏精神的90后,他们用服务缔造了华农 “最美的家园”,被全校师生亲切的称呼为“国交人”。
打造服务品牌,树立华农形象
国家学术交流中心(以下简称国交)作为学校的重要对外接待服务窗口之一,每年承担着大量办会任务,“国交人”将每一次接待任务,都视为树立和展示“华农形象”的难得机会,在服务中无不体现华农文化、华农精神,尽可能的将华农特色呈现给每一位参会代表。
2018年10月2日,迎来了我校建校120周年华诞,海内外校友重返母校,相聚狮子山下、南湖之畔。为了这个日子,全体“国交人”充分发扬华农“后勤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加班加点、精心布置、周密谋划。校庆期间,国交餐厅用五谷杂粮作为材料,融合山水工艺制成了华农校园景色的餐桌沙盘;经过反复改良,准备了以湖北菜为主,配合全国各色美食的自助餐经典菜品;国交客房精心设计制作了校庆欢迎卡片,为每个房间准备了水果和温馨夜床服务;会务中心提供贴心、周到的“一站式”会议服务。
图1 “五谷丰登,共庆华诞”主题沙盘
图2 校庆期间及前期准备工作图
此次校庆工作收到来自多方的肯定及赞扬。校庆期间,高翅书记在硕彦厅陪嘉宾用餐,用餐结束后送客人出门后又再次折回来与我们员工握手并表示嘉宾对用餐服务感到满意。校庆工作结束后,诺贝尔奖得主Dr. Johann Deisenhofer和国家科技部原副部长韩德乾对国交员工热情周到的服务及辛苦的付出给予了高度赞扬,他们亲切地与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并提笔写下了肯定之语。诺贝尔奖得主用一句“菜品选择性太多”的“贬义词”褒扬了菜品的丰盛与可口。
图3 校庆期间宾客意见卡
图4 外宾拍摄自助餐
图5 与诺贝尔获奖者合影
“国交人”通过每一次细致、贴心的接待服务,通过践行“微笑在脸,服务在心,创造感动,超越期望”的服务理念,为学校树立起了“华农形象”,以实际行动表达了爱校、荣校、兴校之情。
注重服务质量,厚植家和文化
国交一直秉承“勤读力耕、立己达人”为核心的华农精神,肩负服务育人的光荣使命,建设具有国交特色的“家和文化”,“付真心予客人,寓真情于服务”,倡导“以情感为纽带,视客人为亲人,把员工当家人,将国交作为家”。每一位“国交人”用亲情化、个性化的细节服务,诠释着华农人的热情和质朴,使外来宾客不断收获惊喜和感动。
国交的“家和文化”体现在“国交人”对宾客像“家人”一样照顾。2018年4月,客房服务员陈锐发现学校外聘专家夏老师,因腿部受伤引起行动不便后,主动承担起了每日送早餐至房间的工作,解决了该老师的饮食难题。
图6 感谢信
在校庆期间,曾任大堂经理的姜琼玉听到经过办公室的一对七八十的老夫妻的谈话后了解到老人家前晚没有睡好是因为枕头不合适,她立即重新安排适合老人家的枕头并跟踪了解更换枕头后的情况,老两口对此甚是感动。
国交的“家和文化”体现在“国交人”对师生像“家人”一样体贴。2018年6月,外出巡查的技术总监蔡师傅看到马路上一名行人摔到,立刻用自己的电瓶车载着行人前往校医院包扎,在得知他是国交客人以后,考虑到行动不便导致就餐不方便,他又主动联系客房部将客人转住至一号楼。2018年9月14日,后厨副厨师长陶红军下班回家的路上,在学校大门口遇见了一位走失老人。在他主动询问信息时发现老人患有老年痴呆,他陪老人呆在原地直至老人的家人找来才安心离去。
除了这些,还有更多拾金不昧、主动奉献、不求回报的暖心事迹,真实的发生在每一位“国交人”的身上。正是这些生活中看似平凡的点滴故事,造就了一支以“家和服务”暖人心的国交大家庭。
主动奉献担当,保障校庆服务
在国交这个大家庭里,所有“国交人”像家人一样,一条心、一股劲,尽心尽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到完美,正是他们这种态度,让校庆接待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能够表现出色,得到各级嘉宾好评。
校庆期间,国交后厨档口组长蔡伟作为当值主管,为了保障校庆正常用餐,连续三天从早上8点工作至晚上12点,由于爱人也在饮食中心清真食堂厨工上班,家里老人正生病住院,他们夫妻只能将无人照顾的两个孩子锁在家中,连生病住院的母亲也无法照料。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蔡伟百感交集,焦虑无奈出现在了脸上,仿佛正又一次面对这样的抉择。“没有办法,只能把孩子锁在家里。我告诉他,爸妈很忙,这几天没有时间管你了,你自己在家里看电视,不要出去乱跑。”
10月1日,是嘉宾到会高峰期,从早到晚,陆陆续续的有贵宾到会,会议服务员李佳馨早上7点到岗,全程跟进贵宾室服务,到最后一位贵宾离开时,已经是次日凌晨1点多,当天服务时长达18个小时。在工作的18个小时里,她只有午饭和晚饭近半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其余时间都是全程站立并微笑服务。被问起当天的感受,李佳馨腼腆的说道:“其实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时间稍微长了点。”她慢慢回忆当时的一些细节:“当天很忙,时不时的有新的贵宾到场。只要贵宾一离开,我们就要争分夺秒的去收拾好。看着学校领导和一波波的贵宾,心里压力还是挺大。”她举了个倒茶水的例子:“一般是10分钟进去一次倒茶水,我当天不知道时间,只能靠外面的搭档告诉我。以前我对时间把握还是比较准的,但当时心里特别急,不停的在想10分钟到了没有,搭档怎么还没告诉我,不会是搞忘记了吧。然后我感觉时间要到了,就进去服务了,过了一会搭档才说10分钟到了,原来是我进去早了。”
还有其他“国交人”和他俩一样,排除困难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坚守在校庆岗位上,奋战到校庆最后。客房房务专员文怡,刚结束产假就投入校庆筹备工作之中,多次发挥“国交人”主动补位的精神,帮忙还原会场桌椅,在摆台重物时导致剖腹产伤口开裂后仍继续待岗。客房副主管艾友红的爱人在校庆前期突发重疾,但她仍坚持在岗为校庆服务出力。餐厅副主管吴清在校庆之前就已生病,为了不影响校庆工作一直坚持带病上岗,就算声音沙哑到说不话来仍在一线不下来。餐厅领班李润珍为满足非正常用餐时间的嘉宾用餐需求,无论是早上四五点还是半夜一两点,一个人值守充当传菜员及服务员的角色,保证为嘉宾提供优质的服务。还有许许多多的员工,他们在了解到校庆工作的重要性后都主动提前到岗、延时下班,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二线人员都积极投入到一线的服务岗位中保证校庆接待服务的正常进行。
多年来,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在“家和文化”的氛围下,本着服务师生、服务学校的宗旨,努力实现了“打造高校接待一流品牌,构建国交特色家和文化,建立现代科学管理模式、造就服务人才培养基地”的中心愿景,通过抓队伍、抓规范、抓安全、抓服务,开辟了华农后勤接待工作的新局面。而今,他们将以120周年校庆为契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随学校事业发展的脚步,不断为提供一流的后勤服务保障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