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矮小的90后女孩管丹从2007年来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一直在餐饮一线工作至今,现任国交餐饮部副主管。餐饮服务劳动强度大、服务要求高,在现今就业市场多元化的情况下,而她却在这扎实工作将近十个年头,究竟是出于什么原因让她对这份工作如此坚定?
有缘进入人生的“第二学校”
“原本以为出来做餐饮服务就是打工、赚钱,但在国交工作过程中,我觉得我的工作环境没有那么‘简单’,它就是我人生的第二学校”用管丹自己的话说。在餐饮服务过程中,管丹尤其珍惜作为“旁听生”的机会,因为她服务的客人大多是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教师、企业人士,客人的言谈举止、谈论的话题内容,无不对她有良好的熏陶作用。工作中最让她得意的莫过于,每次向客人介绍:这是华农自产的豆制品、这是华农脐橙、这是华农水牛奶……客人满意的眼神对她这位“华农临时代言人”来说,都会感到骄傲和自豪,都会在心底里为华农和自己竖起大拇指。
对管丹来说,在这个“学校”里,还有一个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收获,那就是如何与人相处。在集团“神在人和”的后勤精神引领下,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建立了“家和”文化,倡导“视客人为亲人,把员工当家人”的文化理念。在管丹所在的餐饮服务团队,他们视年长的客人为自家的长辈,视年轻的客人为自家的兄弟姐妹,视少年儿童为自家的宝贝,正是有了这种亲人般的感情,在服务过程中他们总是付出发自内心的微笑。在团队内部,尽管也会有些小摩擦,但是他们有着自己的“家规”,该争论的争论,该帮助的时候还是家里人。在餐厅人手紧缺的情况下,他们经常会抢着分担任务。在工作之余,他们会一起出去逛街。在这个团队里,他们其乐融融,在诠释自己青春的同时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做餐饮服务同样要有“工匠精神”
在外行眼里,餐厅服务也许就是端茶、上菜。笔者有幸研究生毕业后在国交餐厅工作了半年,这段亲身经历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俗话说:台上10分钟,台下10年功。餐饮服务也好比演戏。吃一餐饭也许要不了多久,但餐前准备、餐中服务、餐后收拾这几个环节加起来可着实不简单。从清晨5点到晚上10点是国交餐饮部“蜜蜂们”活跃的时间。一日三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餐饮服务既是体力活、细活,还需要灵活多变,可谓是对体力和精神的双重考验。在这个团队里,曾经也有员工因承受不住压力而离开,再加之餐饮服务行业人员整体流动性较大,像管丹这样的老员工不多,但留下来的都是“工匠”,从上班打卡、换工服、开班前会、做餐厅区域卫生、摆放各种餐具、熟悉客人信息、为客人提前泡茶、迎接客人、上菜、倒酒水、换骨碟、撤盘子、检查门窗、水电等等,餐饮服务涉及许多环节,但他们没有因天天做重复工作而厌倦,也没有因长做此事而马虎,反而对细节服务会精益求精,甚至追求创新。如餐前每个客人面前的翅碗里都会有汤勺,但桌上所有汤勺的把手都会朝着同一方向,有着相同角度。遇到重要会议,她们都会集思广益,用创新的服务举措给客人送上惊喜和感动。
2014年,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开始实施五常管理体系。当时最担心的就是老员工不能转变思想观念,不能适应新的工作要求,但经过两年来的工作实践证明,老员工们都积极进取,勇于克服困难,主动改变和提升自己,很好地适应了新的工作要求。从一盒牙签、一块抹布到冰箱里的每种食物、所有的锅碗瓢盆都有名有家,餐厅厨房所有区域干净、整洁、有序,用员工的话说:单位的冰箱比自己家的都干净。这些“工匠们”的作品经常会吸引校外同行前来参观。
微笑是最好的“调味剂”
餐饮服务是正面接触人的工作,因客人性格、要求各异,在服务中难免会“碰壁”,但这个团队始终坚持“客人永远是对的”这一服务宗旨,在委屈面前他们总会保持微笑。“因为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微笑了,客人也会微笑,用我们的微笑换来客人的微笑是我们服务的价值所在。”管丹微笑地对笔者说。
遇到重要大会、大型宴席,像管丹这样的团队骨干可能接连几天要超负荷工作,一是整天不能下班,二是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如去年九月,第十三届国际水稻功能基因组大会在我校召开,为了给400多名参会人员提供最佳的用餐时间,身材矮小的管丹,端着一大盆菜来回跑步为自助餐加菜,在场的与会专家和外宾都为她点赞。但在这“辉煌”的成绩背后,也隐藏着许多痛苦和泪水。服务一天下来,半夜回去都不想洗漱,脚疼的站不住,第二天早晨5点多还要爬起来继续工作。尽管工作辛苦,但在团队内部,她们会相互微笑,因为微笑可以使他们互相激励,共同迎接挑战。待重要大会、重要接待圆满完成之时,待外来宾客为华农的服务点赞时,他们的微笑是最灿烂的!
文&图:文怡
审核人:张春英